如何教好初一学生
【作者:刘教员,编号1565 更新时间:2013-12-15】对于刚跨入初中的学生来说,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新鲜感。然而,他们一方面还或多或少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,理性思维有限,一般比较幼稚,有些学生孩子气还很浓,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,表达问题或观点时缺乏思想性。
另一方面,他们进入初中后随着课程增加,书本变厚,作业量加大,各科都有较高要求,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,心里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,多了几分郁闷和焦虑。另外,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,他们在身体发育、知识经验、心理品质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作为初一班主任,就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,帮助初一学生顺利度过童年和少年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人生转折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,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。
初一是打基础的一年,也是学生学习习惯、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一年。因此,作为班主任就得针对不同孩子,因材施教。在班级教育方面,应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,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,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,都来关注班集体,形成“人人有事做,事事有人做”的局面。比如:讲台的整理,饮水机的清洁,电化教具的检查,公共财物的承包,墙壁的保洁,班级门窗的开关等,都有专人负责,而且无需监督,就能让这些承包项目落到实处。就拿笔者班上的一位男同学来说,干什么事儿都大不咧咧的。擦黑板,黑板没擦干净,倒把黑板擦弄坏了;拖地,地没拖干净,拖布和拖柄分了家。自从安排他负责班级标语牌后,再也没听说他破坏过公物的事儿,而且时时监督其他同学爱护公物。
为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,教师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,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尤其是让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参加活动,展现他们的特长,从而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,获得自信心,最终形成班级合力。所以,班级每周一次的跳绳活动及学校庆“六一”组织的“五彩梦想,让爱飞翔”的活动,笔者都是让学生全员参加。通过参与集体活动,学生就有了归属感与成就感,才会把班级的事情从内心视为自己的事情,与班级共荣辱,增强班级的凝聚力。
老师的付出会感动学生,而学生的行为也往往会打动老师,使老师深受感动。这种感情的互动带给师生的是一种情感的满足,一种精神的升华。感冒了,学生一句真诚的话语:“老师,您休息一会儿!”嗓子哑了,学生关切地说:“老师,您喝口水!”这些话语虽然平淡,但让我深受感动,我看到了师生之间可贵的情感互动,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愉快和崇高。
总而言之,对初一学生的有效教育,将对学生初二、初三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。因此,班主任要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,充分认识学生特点,因材施教,使初一学生健康成长。